真正的金融風暴 還沒有來
中華汽車副董事長、台灣區車輛公會理事長林信義表示,對台灣而言,真正的金融風暴還沒有來。政府施政
不能逃避現實,在地雷上撒沙,表面上地雷不見了,一旦爆發,地雷會因為撒了沙而造成更大的破壞力。政
府和企業時時都要有危機感,把生存下去放在心上。
林信義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台灣的經濟體質與日本不同,沒有拖的本錢。蕭內閣應變處理相當明快,但除
了重金融的救急外,更要重視為產業的固本,在「把人救活了以後,要重視均衡的營養,適度的運動」,也
就是長期有效改善產業競爭力的政策,比現在這些救急的措施更重要。
他同時指出,政府政策形成之前,要搞清楚政府的定位,如同企業界定競爭定位一樣。政府必須了解,政策
的推動是在服務「顧客」而非「民眾」,政府要有行銷的觀念。以下是訪談摘要。
問:當前政府一連串挽救股市、房市,及對企業紓困的作為是否真的有效?
答:包括穩定股市基金、一千五百億元優惠房貸,到對企業紓困、大幅降低存款準備率,政府的藥一次
下得比一次重,政府的決心值得我們肯定。但在吃了猛藥救命之後,要更注意改善體質,也就是落實長期的
政策。
以財政部提出的降低銀行業營業稅一事為例,只有鼓勵金融業合併一項是長期作法,其他均屬短期,應該還
要有配套措施吧。再看營建業的問題,根本是屬於供需失衡的結構性病灶,政府卻以貨幣政策應急,長期看
應由土地、租稅、地價、都市規劃、國土開發及住宅政策下手。
質言之,政府的施政要有戳破泡沫的勇氣,要是還逃避現實在地雷上撒沙,表面上地雷不見了,一旦爆發,
會因為撒了沙而造成更大的破壞力。
如果由形成政策根源的政策思維分析,訂出政策之前,要搞清楚政府定位的問題。如同企業界定競爭定位一
樣,政府是在服務顧客,我用顧客而不用民眾,就是要說明政府施政要有行銷的觀念。
我不是說蕭內閣的做法無可取之處,我覺得不應太政治化看問題。有一些公司發生問題確實是因為「市場失
靈」,政府的應變動作,特別是銀行業有其特殊性,介入較多可以理解。但政府也應藉這個「市場失靈」的
機會,讓該倒的公司倒,跌倒了沒關係,蹲下去,下次跳得更高。
問:裕隆集團擁有數家上市公司,你認為調降證交稅對恢復市場信心、活絡及穩定
股市是否有用,還是增加炒手炒做空間?增加不穩定的因子?
答:調降證交稅股市會好轉嗎?不會。因為現在是空頭市場,降稅可能對很多人有好處,但對炒手的好
處最大。反之,如果調降以後股市還不漲怎麼辦?還有什麼藥?政策不應和市場力量對抗,在多頭市場時,
誰在乎政府多抽一點稅呢?政府應該考慮開徵證券交易所得稅,有所得就繳稅,相信大部份的民眾都會認為
符合起碼的公平正義,否則可能造成財富分配更不平均。
股票市場有基本面、市場面兩個面相。以中華汽車為例,基本面那麼好,本益比不到九倍、每股賺五塊三,
股價根本不能看,為什麼?市場走向空頭嘛!護盤也沒有用。
如何讓空頭無機可趁,很簡單,就是資訊的正確、透明,這是健全資本市場、遠離空頭的重要條件。政府不
能是市場的參與者,隨著股價而起舞,政策更不能隨個別企業的問題而更迭。老實說,金融業有其特殊性,
穩定金融業確有其必要,但援救某些特定企業的作法,令人看不懂。
問:政府說,最近一連串的應變措施,是為了不步日本泡沫經濟的後塵,以你對日
本經濟的了解你認為台日有何不同?其他遭遇金融風暴國家的經驗,可否做為台灣的參考?
答:日本的產業政策非常成功,但金融政策並不好。日本的政商掛鉤非常嚴重,利率政策幾乎失效,企
業大量向銀行借錢,銀行也有大筆呆帳,現任首相或大商社的社長心態總是,以前的人都不解決為什麼要我
解決?抱著能拖就拖的心理。簡言之,缺乏歷史感,不論政府或商社負責人的心態都一樣。
但是日本大產業的技術能力很強,體質很好,他可以拖,台灣卻不能拖,政府救急的措施是有必要,但長期
的治本之道更重要。
台灣的集團過去熱中多角化,總認為人家有、我也要有,金融、高科技什麼都要。多角化不是壞事,但日本
泡沫經濟破滅時,大企業「減角化」都來不及,有人以為買上市公司,股票、資產的流通性高,可是證諸過
去兩個月,國內某些地雷股股價無量下跌,股票根本沒有人要。
在金融風暴過後,新加坡經過重新思考,下定決心發展以知識為基礎的資訊、生技、醫療產業,並向全世界
吸收資金及人才。
反觀巴西在經過外匯危機後,去年又重演了一次外匯危機,因為他們不能記取教訓,把應該實行手術的傷口
,只做簡單的縫合,最後舊病復發,這些國家的經驗值得政府注意。
問:裕隆集團的本業既是傳統產業,汽車市場過去三年又持續萎縮,集團旗下的中
華及裕隆汽車,在風暴中還能連創獲利新高,你的因應之道是什麼,有沒有可以做為其他企業參考的?
答:就是一個危機感而已!你聽過體弱多病者活到九十幾的說法嗎?一個人經常這裡痛那裡痛,通常會
去看醫生,這就是有危機感。我們也經常聽說週遭一些身強體健的朋友從不看病,一檢查癌症第三期,沒幾
天就走了!這是缺乏危機感,隨時要有求生存的念頭,最壞的情況我也能活!
裕隆八十二年起連虧三年,不只是經營階層緊張,員工可以說由下到上都動起來,才會有過去幾年的好成績
。中華則是成立後隨時都可能關門,新人一進來就接受這樣的文化。即使這幾年獲利狀況不錯,由於面臨W
TO入會的壓力,公司做了非常細緻的全產業分析,告訴員工最壞的狀況是什麼。
講到危機感,去年中華的獲利創下最高紀錄,但公司同時把人員由三千兩百人,大幅瘦身到兩千九百人,為
什麼?船要輕才能過暗礁,這就是中華的危機感。
問:政府最近的應變措施,幾乎全部是金融手段而看不到產業政策,產業界的期望
是什麼?
答:政府提產業政策不能立即見效,而救股市、房市等利多,市場會馬上有反映,這也許是最近政府沒
有推出振興產業政策的原因,我認為目前經濟部修正「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方向是正確的,就是鼓勵企業
投入研發、人才培訓,並給予租稅獎勵,台灣勞工貴、資金比起先進國家還是少很多,不鼓勵企業投入研發
等現在的優勢,將來連這些優勢都會失去。
問:最近政府的財經措施,引起民間廣泛的議論,認為政府的施政有重此輕彼,甚
至造成更大貧富不均的狀況,為何政府的作法會引起諸多的疑慮?
答:政府施政應注重一致性,除了前後的一致性,也要注重內部的一致性,比如行政單位間要有共同的
目標,但有些事卻看得出在各走各的路,效果是互相牴觸。
再如行政與立法機關的溝通也應建立互信,沒有互信就沒有共識,沒有共識互相批評、杯葛,民眾老是看到
行政與民意機關上演互鬥的戲碼,久了就會失去信心。
問:包括主計處在內,國內外的經研機構,都預期今年經濟成長會較去年為差,你
認為影響今年國內經濟成長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答:信心,信心是今年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東南亞金融風暴的餘波就要來了,大家不要看成不嚴重,
最近很多跡象,包括失業率升高,最近不是有關廠的嗎,投資也下來了,雖然景氣循環本來就是如此,但大
家要體認傷害是必然的,但如果因此而讓企業更務實未嘗不是好事。
問:國際因素對國內產業的發展愈來愈重要,如日本日產、三菱等跨國企業,最近
兩、三年也發生嚴重虧損,甚至傳出被併購的可能,國內的大企業,與國外大廠合資的企業,如何在這樣變
動的國際環境中自處?
答:這是與國外大企業合作的國內公司,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但根本問題是,不管是誰併誰,自己可
愛最重要!讓對方知道你的重要,只要有實力國際環境變化的壓力就小,自己不行有一天他換老闆了,你去
跪他,他也不會理你。
以中華汽車與日本三菱的合作為例,三菱是中華的股東又是技術提供者,我要努力將產品本土化,又要能走
出台灣,到東南亞、大陸等能接受我產品的地方,降低對技術母廠的依賴、建立自有的設計能力,還要成本
比母廠低,母廠怎麼可能不重視你,中華與三菱共同設計的FREECA,日方多次也指出這裡不好、那裡要改,
但東南亞及大陸就是要中華設計的規格。
其他產業如電子業,受到國際大廠策略改變的影響也很大,但在講求BEST GLOBAL SOURCING的今天,國內廠
商也有自處之道,部份產品對外採購、部份合作生產,重要組件也要有自行設計的能力,創造自己的價值,
當然,國外合作廠真有什麼變動,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影響,但至少衝擊會小一點。
問:台灣即將加入WTO,政府的產業政策搖擺不定,企業倒閉加深了產業界的危
機感,政府應如何與業界協力,強化競爭力?
答:台灣的產業現在是前有強敵後有追兵,在技術層次上,趕不上歐美先進國家,在生產條件上,又不
如東南亞等新興國家,政府應扮演支援者的角色,協助業者落實創新需求,而非站在管制者的立場,去教企
業界如何做。
以受入會影響頗大的汽車業來說,我不相信國產車會被進口車打敗,對台灣汽車業而言,變化最大的時期是
過去六年,台灣汽車市場國產車的佔有率,由百分之六十五,上升到去年的百分之八十五,就算入會後進口
車的稅率逐年調降,我估計,進口車頂多回到過去百分之卅五的佔有率。
當然,國內車廠的生態,是有可能隨著入會的推移而調整,如果沒有人為的干預,未來極有可能只剩下四到
五家整車廠。
| 劉泰英
| 施振榮
| 蔡萬才
| 許文龍
| 王鍾渝
| 王永慶
| 黃天麟
| 張忠謀 |
  回目錄區
  未來領袖學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