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人文融合的實踐

晚從國外返來,翌晨就很興奮的看到貴報 「新世紀科技與人文高峰會」的報導,卻仍不 免有憂心之處。誠然如參與對談的四位大師所 言,人文與科技相輔相成,互補互利,才能創 造人類久遠的幸福。然而從許多人類歷史發展 的軌跡來看,二者則漸行漸遠,各行其是的情 形日益嚴重。理由之一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 看,物質的需求,對大部份的人來說,其優先 性大部份時候還是高於心理的需求,也因此可 以預見未來科技發展的力量與聲音仍會大於人 文的微弱呼應。綜觀世界上經濟發展的力道強 過環境保護及文化建設的力道,即為一實證。 理由之二是,廿一世紀乃是一個麻煩的世紀, 雖然大家都在反省廿世紀人類行為之種種偏差 ,期望在廿一世紀來臨時,人類能發展出一種 以關懷為主體,致力於創造共同幸福的發展模 式,但至今筆者仍深信,由於人口之持續增加 、資源之分配不均、以及經濟的高度競爭等問 題仍會超過所謂「共存共榮」的道德理念。世 界各國的競爭恐將朝更激烈的方向發展,幾乎 可以斷定二十一世紀難逃脫以競爭為思想主流 的大環境。生存的顧慮成為大家所憂心的事, 那還顧得了人文的優雅?生命的價值?君不見 大家目前所最關心的事仍是所謂「國家競爭力 」嗎?

技的主導在人,科技發展與運用也在人, 正如會談中聖嚴法師提到的,科技本來是包含 在人文之中的。二十世紀,人類因為偏見而發 生許多訴諸武力的戰爭,也因此將科技應用上 去了,同樣的,二十一世紀人類也會再次因為 競爭而將科技應用上去,不同的只是這回的競 爭方式是經濟戰爭,而非武力戰爭。科技是無 辜的,人類卻因為環境的壓力以及沒有足夠的 寬容心與愛心而一直縱用之。今天要想讓人文 與科技握手,實在需要想些法子,而不能僅止 於觀念上的陳述或道德上的呼籲。另外每個國 家都有其特殊的歷史及社會背景,做起來得思 考其原則。在我國來說,由於科技的發展較西 方落後,以致近百年來,國力積弱,外力強凌 。今日我們雖積極發展科技,嚴格地講卻也仍 在科技的應用上打轉,對於科學的哲學與體驗 似少涉及。如企業家張忠謀曾經說過:「我們 尚未作人家未做過的東西。」由此可見,我們 在談人文與科技的融合之時,可能不能朝貶抑 科技的角度來思考。另外在人文方面,其實科 技的誤用在競爭,競爭的本質是自私與貪欲。 試想我國雖然是文化古國,但在「公德心」普 遍不彰的情形下,我們要避免競爭所可能帶來 的科技誤用也是需要努力的。因此,在科技的 提升上,我們仍應重視如李遠哲院長所言,與 人類最有關的「真實科技」之發展;在人文的 提升上,則應大力塑造能確保群體幸福之「關 懷型社會」,以免科技與人文雙雙落空。

實踐上,簡單直接地說,若將人文聯想成 藝術、宗教、宇宙、生命價值等有關「道」與 「德」內涵,並將科技聯想成基因工程、資訊 工程、電子導彈及經濟發展等「物」與「力」 的內涵,則內涵上屬於較中性一點的社會科學 ,如政治、法律、管理、教育等,正好扮演最 需要的也是最可行的仲介角色。若我們將心思 從基本觀念之陳述上再進一步,積極為這些與 生活息息相關的仲介演員,思考如何做、做什 麼,則可能為推動人文及科技之融合做出實際 貢獻,也就是施振榮先生所言的社會制度與規 範。

技本來是人類努力的成果,但競爭卻可能 是造成科技誤用或濫用的原罪者。透過兼顧人 文與科技的教育宣導,或可長期並根本性地導 正人類對科技的正當運用,但若從管理的方法 直接介入將更能抗衡競爭的壓力,舒緩競爭的 本質以發揮融合的力量。這些做法具體上而言 都包括在法律制度及行政理念上頭:如文教預 算、環境保護、教育制度、社會福利、社會倫 理、心靈改革、價值觀等大大小小的事情上面 。

們在理念上用心,而在這些具體措施上用 力,可能是實踐人文與科技融合之著力點,也符合漢寶德院長的實踐藝術理念。



| 讓科技與人文握手 | 人文與科技高峰會談 | 各領風騷一百年 | 各擅勝場不相讓 | 科技與人文的握手 | 全人教育&科技整合 |



  回目錄區

  未來領袖學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