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全人教育」 ,建立「科際整合」,塑造和諧境地
「科技」,無疑是二十世紀的顯學。從一九○五年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
以來,近百年來,人類在科技領域的探索幾乎可說是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舉
其犖犖大者,原子彈的誕生、高能物理幾乎逼近微觀世界盡頭的發展、美國太
空總署登陸月球成功、基因工程製造出的「桃麗羊」……等;更無法令人忽視
的是資訊科技以史無前例的大快步,由研究層次落實到你我日常生活應用,以
及近幾年來人人琅琅上口的網路熱潮。這些令人目眩神迷的科技發展,塑造了
「科技萬能」的面貌,令人不由自主的臣服於科技龐大的力量之下。
然而,在面對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之際,回顧人類過去百年的種種建樹,人
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乃至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類是否過度重視
科技,以致人為物役,並對大自然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成為許多人心頭的
疑問,科技發展何去何從,如何在純粹的科技帝國中,注入適當的人文精神與
關懷,遂成為疑問之後的檢討方向。
檢討科技發展的缺失、科技與人文如何結合等問題,不必然是對科技發展的
貶謫。無可否認的,人類文明中最耀眼的成就,科學與技術當之無愧;而你我
生活上的種種便利與享受,亦多來自科技發展的貢獻。但科技是一把雙面刃。
石化工業是二十世紀工業文明的基石之一,但它也把地球上空的臭氧層戳了一
個大洞;基因工程使人類重組生物基因,「訂做一個人」的今日科幻情節卻將
成為明日的夢魘。而先進的西方國家將科學技術與資本主義結合後,在經濟戰
取代傳統戰爭的此時,科技又成為西方國家另一個維護其利益的有效武器。殊
不見以保護電腦硬體、軟體技術為主的智慧財產權屢屢被西方國家握在手中,
做為形成非關稅貿易障礙的工具。科技造福人類的基本宗旨似乎又被迫偏離了
。
然誠如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所言,「科技本身不會為禍人類,是因為人類
使用不當才造成種種問題」。如貧富不均、環境污染、破壞生態等問題,從十
八世紀的工業革命以來,就沒有停止過,時至今日,甚至可以說是為患更烈。
雖然以人文精神矯正科技不當應用的論戰並非始自今日,但一代一代不斷出現
的呼籲,顯示人類並沒有自歷史中學習教訓,至少,學的不夠完整、徹底。
但細想近一、二十年來,環保觀念的興起、綠色消費觀念的提倡、各種環境
保護國際公約的擬定,以及永續發展觀念逐漸深植各行各業的事實,或多或少
顯示世人對科技的發展及應用,仍具備若干反省的能力與亡羊補牢的企圖。人
性的微光並未完全吹出熄燈號。
國內科學、宗教等領袖人物日昨在「新世紀科技與人文高峰對談」中不約而
同指出,較諸其他國家,科技與人文的失連現象在台灣更嚴重。遠因不說,政
府遷台四十年以來,大小政策、辦法皆以發展經濟為出發點,重利主義成為整
個社會的主流價值。國內不獨缺少心懷理想主義的科學家,「科技」本身亦被
個人及企業視為生財賺錢的工具而已。其隱憂是,就科技發展而言,台灣不易
有高層次、獨創性的科技突破,只能對科技先進國家亦步亦趨,始終做一個高
科技產業競爭中的「二軍」。重利主義對社會層面的負面影響是,短視自私、
有我無人、以強凌弱,台灣近十年來的政治、社會亂象,不能不說是重利主義
發展到極致,而人文關懷萎縮一隅的結果。
改革之道,大家的共識是由教育做起,一定要徹底落實教育改革措施。這些
教育改革有一個基本的理念,一以貫之,即「以人為本,量才適性」。父母、
師長、社會不能再以「分數」、「考試」等單一標準評量取才。在所謂的學科
教育之外,要給予下一代更多的人文藝術教育,使尊重他人、扶助弱勢、與自
然共存等觀念,成為國民基本素養的一環。可喜的是,近年來國內僵化的教育
體制的確有了鬆動的現象,高中、大學相繼實施甄選、推薦等多元入學管道;
規劃廢除高中及大學聯考;幾乎每一所大學均開設通識課程,甚至規劃為核心
課程等……,一個活潑、多樣的教育體制正在形成中。
當然,我們也不能奢求,在教育改革體制中長大的孩子,每一個人既是「李
遠哲」,又是「史懷哲」,科學與人文素養兼具。真正要做到科技與人文的結
合,除了由個人的教育著手之外,政府科技施政兼顧科際整合亦不可或缺;科
技、教育、環保、醫療、生態各相關部門應破除本位,攜手合作,以國家的力
量塑造台灣成為一個科技與人文和諧共舞的「人文科技島」。
| 讓科技與人文握手
| 人文與科技高峰會談
| 各領風騷一百年
| 各擅勝場不相讓
| 科技與人文的握手
| 科技與人文融合的實踐 |
  回目錄區
  未來領袖學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