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擅勝場不相讓
黃肇松:科技與人文失連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甚至有人說已經形成
兩種文化的對立,這種失連或對立的情形,在台灣到底有多嚴重?
李遠哲:在開始講這個問題前,先講我對施先生提出的好逸惡勞的回應。小
時候母親常說我:「你這個懶惰鬼,就為了偷點懶,做這麼多的麻煩事!」人
們常會為了方便,花很多腦筋,可見「好逸惡勞」的人都很勤勞。
再談到人文跟科技的脫序,我們都知道,人類的知識累積很快,但為了偷懶
,就把累積的知識越分越細,經常講:「我是學這個的,不懂那個!」中研院
前任院長吳大猷經常對文史所的研究員們說:「我是學科學的,卻能看得懂你
們的歷史文獻,但你們學人文的,能夠看懂科學的東西嗎?」
這個問題就是因為高中以後,大家為了要聯考,讀人文組的學生因為聯考不
考理科,就不讀物理化學。所謂的「脫序」,就是人變得越來越懶惰,但我們
不要把我們的懶惰合理化,局限於自己是學科學的或學人文的。
施振榮:人文與科技都是為了提升人類的生活水平而努力。在文藝復興時代
,很多科學家同時也是藝術家。中國歷史上,很多科技工具的發明,如紙張,
就使文化表達更豐富,可見科技與人文是相輔相成的。
人文與科技為什麼會對立,與中國歷史發展有關。過去因為忽視科技,造成
國勢積弱,於是近代開始強調科技,忽略了人文發展。另一方面,也是我個人
的例子,就是升學主義。我們在高中的時候就分了,所以我沒有學過歷史、也
沒有唸過地理,整個學習過程因此不完整。同樣的,藝術創作者雖然有自我滿
足的成就,但也應該反思對人類有多少貢獻?我們很希望科技的工具,使人文
能夠有更真善美的發展。
聖嚴法師:人文與科學是分不開的,是一體的兩面。科學是為服務生活便利
,人文是指導生活的方向和目標、義務和責任。假如缺乏人文指導,科技單獨
發展就會為人類帶來毀滅的危機、造成犯罪行為。就像一把刀,外科手術用來
救人,土匪用來殺人。
施先生提到懶人的問題,人都希望得到更多的休閒、更多的便利,就要想出
更好的方法,應用自然的力量,這就是科技。文化與科技是為人類的幸福而發
展,而不是為傷害人類而發展。幾十年來,台灣為追求經濟成長,發展就會偏
重偏輕。例如,電腦科技的應用如果沒有人文道德為指導原則,電腦越發達,
災難也會越來越嚴重。人文就是人類的道德觀念、良心、愛與包容,以及對所
有人類的關心。如果能付出這些心力,再應用科技,我們這個社會就很有福報
。
漢寶德:事實上,科技發達以後,工業化社會產生專業化發展方向,是造成
人文與科技分家的原因,科技被誤用而忽略人文,才會發生問題。我們今天談
的問題,在十八世紀就談過,當時因工業革命帶動工業發展,產生工業污染、
資本家壓迫勞工等問題。但經過數百年以後,我們還是走同樣的路子。
工業發展雖然重要,沒有人文提昇生活,如何會有藝術創作?但重科技、輕
人文的情形,台灣的情況比起別的國家特別嚴重。原因跟中國傳統有關係,大
家都比較重視現實,不注重理想,家長和老師都勸學生選擇待遇比較好的工作
。
黃肇松:剛剛大家都提到人文與科技有失連或脫序的現象,如果有人要為這
種現象負責的話,誰要負較大的責任?
施振榮:我想是高位者要負責任,不管是政府、企業或社會上的意見領袖。
太多的媒體報導都顯示其本位示範,太多的本位示範就會造成失序。但除了高
位者,每個人也都有責任,每個學科技的人都重視人文、企業家不破壞環境、
學人文的不排斥科技。例如我是做電腦的,但如果不能從人文的關懷,讓電腦
操作更人性化,就很難讓更多的人接受、並使用電腦。
從客觀因素而言,科技工業的大環境是為賺錢,我也不得不隨波逐流,但位
置越高、就應該負越大的責任。
李遠哲:科技與人文關係失序,到底要由誰負責,我想,要把責任推給一群
人,不是很負責的做法。以中研院為例,七○年代的時候,我們都說歷史是科
學研究,以科學的方式研究考古,但最近史語所邀請很多國外學者來,他們與
我們討論問題時,卻經常說你們不懂科學,不只是學生不懂,連教授也是一樣
。
這種現象就是聯考分科考試所造成,考人文的就不唸科學。如果要怪誰的話
,就怪我們的教育有問題,要從教育著手改善。我們要如何評鑑一個學者、一
個人,絕對不是用考試的分數來衡量。
聖嚴法師:施先生說在高位的人有責任,我則認為所有的人都有責任,而且
也不只是台灣的問題。人文與科技對立的風氣是西風東漸,我們因為太窮了,
環境太差了,只要是西方的東西就跟進,於是就把西方不好的東西也帶進來。
漢寶德:要追究責任是痛苦的事情,歸咎到教育則最方便,因為不會怪罪到
任何人。我認為是大家的責任。以前考聯考,大家都為了當科學家爭相去唸甲
組,現在則是熱中考法商,可以搞政治、玩股票。問題在於我們沒有重視全人
教育,教導年輕人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教育的問題不只是老師要講,家庭教育也很重要。社會大眾應該要有共同理
想,把教育目標擺在前面。
| 讓科技與人文握手
| 人文與科技高峰會談
| 各領風騷一百年
| 科技與人文的握手
| 科技與人文融合的實踐
| 全人教育&科技整合 |
  回目錄區
  未來領袖學院入口